當前位置:首頁->基地建設->基地動态

作家杜光輝:情注筆端寫初心
作者:丁銳 時間:2021-10-01
    杜光輝同志,“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獲得者,原海南省作協副主席,一級作家,海南省優秀專家。杜光輝同志早年從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各類作品近九百萬字。2011年起任瓊州學院(現海南熱帶海 洋學院)海南省文學研究基地主任,杜光輝同志克服該基地人員不足、經費窘迫 等困難,在勤于教學和創作外,還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扶持少數民族和周邊地 區的文學事業發展,精心指導基層作者文學創作。他的刻苦拼搏和無私奉獻精神,獲得周圍群衆的廣泛贊譽。四十年創作不辍,累累碩果閃現人性光輝。杜光輝十六歲參軍,有着在可可西裡無人區執行特殊任務的經曆,這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不竭源泉。

  四十年前,杜光輝在大巴山裡的毛壩關火車站開始文學創作,這個車站小的站台都修在橋面上。由于地處偏僻買不到正規稿紙,杜光輝就借錢到萬源縣印刷廠印了三百塊錢的稿紙,而他當時的工資是四十二元,平時的錢大都買了書,為了還錢他退了夥,每頓飯就是青菜面條,因營養不足勞累過度,曾昏倒在查找線路故障的山上。他最初給刊物投稿時,收到一家内刊編輯的退稿信:“杜光輝同志,希望你以後寫作時,每個字都查下字典,以免我們猜不出你寫的什麼意思......” 杜光輝就把這封退稿信貼在自己寫字台前邊。他的未婚妻前來看他,說把退稿信貼在這裡,多丢人!他說這有什麼丢人的,我就要它時時提醒我,自己的起點是多麼低,基礎多麼差,必須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才能在文壇上站起來。  

  他每天都看書寫作到淩晨,很多鄰居家長望着在深夜還亮着燈的窗口,激勵他家的孩子,看看杜叔叔多刻苦!  

  那時就關注杜光輝文學創作的《鴨綠江》編輯劉元舉(後來成為著名作家、遼甯省作協副主席),在文章裡寫道:“三十年後,杜光輝從大巴山深處的鐵路工人,掙紮成大學中文教授、一級作家。他付出的艱辛、苦累,天不知道,地不知道,杜光輝知道,他的妻子每天為他熬中藥的藥罐子知道!”  

  1992年底,杜光輝決定離開陝西到海南闖蕩,要處理掉煤棚裡的廢稿,兩個收破爛的收他的廢稿就裝了四筐子一百多斤。他後來在給青年作者作輔導時說,作家都有個用廢稿堆積的過程。  

  杜光輝初到海南,沒找到工作,把僅有的錢買了張桌子,仍然寫作到淩晨。他的時間除了工作、就是讀書、寫作、輔導基層作者,很少看到他在飯局上應酬 和在媒體上炒作,很多人談起杜光輝,說他是純粹的作家。迄今為止,杜光輝有近九百萬字萬字作品發表(出版),含六部長篇小說、 一部中篇小說集、一部散文集。在《當代》《人民文學》《北京文學》等刊發表中 篇小說八十二部、短篇小說三十七部、散文随筆若幹,曾獲《中篇小說選刊》 2000-2001年“優秀中篇小說獎”、“第六屆上海長中篇優秀作品大獎”、“全國首 屆環境文學優秀作品獎”、“遼甯省期刊優秀作品獎”、“全國鐵路文學獎”、“海南 雙年文學獎”、“南海文藝獎”等二十九次文學創作獎,中篇小說《陳皮理氣》入選 2008 年中國小說排行榜;短篇小說《洗車場》入選 2009 年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大車幫》入選 2012 年中國小說排行榜。中篇小說選入《陳皮理氣》入選《全國本科大學教材.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篇小說《哦.我的可可西裡》入選《新世紀小說大系.生态卷》。 三十二部作品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 《中篇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刊轉載,二十部作品被選編作品集。 這些作品,就是放在全國文學創作的格局中,都是不容忽視的。他被媒體譽 為“海南文壇的拼命三郎”;著名評論家雷達認為,杜光輝的寫作一貫秉持生态寫作、平民寫作,“不論杜光輝寫什麼,都滲透着辛酸而溫暖的人文關懷,閃現着樸厚的人性光輝。”緻力“精神脫貧”,扶持民族地區文學事業發展 杜光輝所在大學的周邊山區是黎苗族同胞聚居地,當年大部分是國家級貧困 地區。杜光輝擔任海南作協副主席時,接觸到很多黎苗族作者。由于曆史和環境 原因,他們普遍文學基礎薄弱。杜光輝覺得,在精準扶貧的大環境下,如果能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少數民族作者提升文學修養,拓展文化視野,也是一種“精神脫貧”方式,可有效激發他們的内生動力。于是就把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文學事業發展,當作基地和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根據自己對這些作者的了解,針對性地備課,深入市縣甚至村莊,對作者進行點對點、點對面輔導。  

  2016年夏,杜光輝和樂東縣作家協會約定了輔導時間,臨近輔導前3個小時,突然刮起台風暴雨,五指山市區的部分道路積水都有一尺多深,有的樹被刮倒。樂東縣作協領導考慮到沿途全是山區,公路狹窄彎道多,經常塌方,建議取 消該次輔導。杜光輝得知部分作者已經在趕往輔導點的路上,堅定地說不能因為自己一個人的安危,耽誤作者的時間。愛人擔心他的安危,也勸說他不要冒險。他說,這跟我當年在青藏高原當汽車兵遭遇的危險差遠了!愛人隻好陪他駕車前往。杜光輝提前半小時到達,他和愛人從車裡跑到講課的樓裡,全身被暴雨澆濕,他穿着濕透的衣服堅持輔導三個小時。輔導結束已到晚飯時間,杜光輝拒絕了樂東縣作協的留飯邀請,和愛人駕車離開縣城兩公裡後,才在路邊大排檔就餐。  

  2015年,杜光輝得知樂東縣秦标村要出一套文學作品全集,立即表示要大 力支持和鼓勵。他用了四十天時間通讀這套文集初稿,認真為該文集作序,然後 又駕車前往該村,與作者、黨支部領導座談,自費購書贈送給作者,并堅決拒絕 作者湊錢付給的稿酬。秦标村的文學青年們非常感動,一位不善言談的黎族作者 主動靠近杜光輝,說他為了聽杜老師講課,特意買了一件新衣服穿上,以表示對 知識和文學的尊重,對杜老師的尊重。杜光輝也為黎族作者的淳樸熱情而感動, 更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進一步堅定了要幫助他們的決心。杜光輝認為,建 設社會主義文明新農村,必須從倡導讀書開始,讀書明理。《秦标文集》這些作者,不可能成為著名作家,但他們為村子樹立了讀書的風氣,村裡以後很有可能出現大作家、大科學家。  

  2018年一天,杜光輝駕車前往白沙縣擔任文學征文評委,到達時已是下午 五點多鐘。評委工作完成後,白沙縣作協領導又邀請杜光輝當日夜間給本縣作者進行輔導,由于時間倉促,隻通知到了八位作者,但杜光輝仍然一絲不苟,從晚上七點半講到十點。白沙縣作協秘書長說,真沒想到,就這麼幾個人,杜老師還像上大課一樣認真!  

  十多年來,杜光輝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及周邊鄉村,進行各類文學輔導四十餘次,先後有千多人次聽了他的輔導。除了集體輔導,他還對少數民族作者中的好苗子,進行一對一的重點扶持。苗族詩人胡國萬,在五指山深處的毛道鄉堅持脫貧攻堅工作八年,準備出版 詩集《鳳凰花開》。杜光輝得知後,駕車一路颠簸來到胡國萬扶貧的山村,拿出自己帶的酒,與山民一起吃飯聊天。在深入了解了胡國萬的工作環境和創作特點後,為該詩集作序《卑微螞蟻的詩意生活》。詩集出版後,杜光輝又介紹胡國萬 加入海南省作家協會。  

  黎族作家黃仁轲創作出長篇小說《貓的日記》,把電子版發到杜光輝郵箱。杜光輝讀完這部小說,意識到又一個黎族作家要出現了,但作品還有明顯不足。他撰寫了三千多字的修改意見,畫了人物關系圖,專程趕往作者所在地,給作者 講解修改意見。小說出版後,獲得海南省作協“雙年文學獎”一等獎。 杜光輝的郵箱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郵件是業餘作者發來的作品,請杜光 輝修改指正。他對這些來稿反複閱讀思考,一一指出作品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有的還幫助潤色、校正文字。  

  十多年來,杜光輝利用互聯網,遠程為少數民族作家、基層作者修改作品一五十多篇(部);幫助少數民族作家出版作品三部;為少數民族和基層作者撰寫序言、評論二十多篇。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作者在杜光輝的關心和指導下,端正了創作方向,提高了寫作技巧,以充滿深情的筆觸,生動描繪黎苗村寨脫貧攻堅的 偉大曆程,讴歌新時代的發展與變革。堅守初心無私奉獻,讓文學的雨露滋潤更多年輕人 杜光輝是一位有五十年黨齡的老黨員,多年來無論在工作崗位還是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共産黨員的本色,作風樸素節儉,為人謙遜溫和,樂于助人不求回報。杜光輝深情地說:我當年在大巴山小火車站開始文學起步時,那麼多的老作家、編輯,無私地幫助我,攙扶着我的肩膀一步一步爬行。我現在有了一定的創 作經驗和生活積累,也應該傳好接力棒,讓文學的雨露滋潤更多的年輕人,這一份責任!為履行這份“責任”,杜光輝付出的不僅是時間和心血,還有實實在在的真 金白銀。十一年來,基地沒有經費,杜光輝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及周邊鄉村輔導作者,交通費、食宿費、雜費都由自己解決,在這方面的支出就達十萬元。杜光輝曾真誠地告訴基層作者:我為你們的作品寫序、寫評論,都是出于一種責任和感情,不需要稿酬;你們願意登門看望我,當面探讨創作經驗,我表示歡迎,但不允許帶任何禮品。有一次,樂東縣兩位黎族作家抱來一捆青菜,解釋菜是自家種的,不是掏錢 買的,杜光輝才接下了這捆青菜,和他們交流了兩個小時文學創作。為不給作者 增加經濟負擔,杜光輝請他們到餐館吃了午飯,替他們買了返程車票。 詩人吾平創作了詩集《海南走筆》,請杜光輝作序。杜光輝放下自己正在寫作的小說,用了一個星期時間,寫了序言《漆樹村的詩》。詩稿到了出版社,編 輯給吾平打電話說,杜光輝寫的序,為你的詩集增色不少!詩集出版後,文學研究基地又和海口市作家協會、《椰城》雜志社,聯合舉辦了研讨會。杜光輝親自策劃,聯系參會人員,并墊付了一些會議開支。吾平要付給杜光輝這部分費用,被他拒絕。杜光輝前往東方市進行文學輔導時,得知農民企業家張立書自費為村子修建了圖書館,并資助當地的文化研究事業、創辦文學刊物。他當下就聯系海南新聞 界的朋友進行采訪,并鼓動作家趙承甯就這個素材創作報告文學,他通過網絡幫 助修改,而後推薦給《中國報告文學》發表。張立書後來被評為東方市十大好人,2021年5月他聽說杜光輝身體不好,通過微信發來慰問金,杜光輝沒有接收。

 

 

  十一年來,杜光輝還用自己的返聘工資、稿酬,先後購買三四萬元的書籍雜志,贈送給少數民族作家和基層作者、中學文學社團等。2019年4月,三亞市青塘村舉辦青少年讀書會,邀請杜光輝前去輔導。杜光輝購買了兩千元的書籍,贈送給村裡的中小學生。活動結束後,三亞市海棠區團委要付給杜光輝課酬,杜光輝婉言謝絕。2020年夏,杜光輝得知昌江中學有一批文學愛好者,其中很多黎族孩子。他購買了四千元的刊物和書籍,駕車趕往昌江贈書,并利用晚自習、周末時間,為學生舉辦講座《讀書與文學》《人生與文學》等。 杜光輝說,他做這些都是出于“初心”,一不求名,二不求利,隻求能回報社會,能實實在在幫到有需要的人,這樣他才會心安。創新教學内容,竭力提升學生文學修養杜光輝退休後,仍然講授公修課《文學創作與欣賞》,有一學期學生報名達四百多人,由于教室坐不下,不得不分兩個班授課。他在授課時發現,現用的教 材大都由理論推導理論,很多地方與創作實踐相悖。他用了四年時間,自己編寫 教材,在《安康日報》開了五十多期專欄。後來該教材被制作為精品課程視頻,經海南省教育廳組織專家論證通過,在全省大學線上授課。杜光輝還以海南省文學研究基地名義,聯合校團委舉辦“青年文學創作骨幹 培訓班”多期,培養了一批優秀校園作者。他先後在校内開展講座二十餘次,參加講座的師生總數達兩千多人次,其《謀善·讀書的基座》在校内和社會演講後,在《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21年第6期發表;新冠疫情發生後,他在網上開設講座《突發性公共危機與國家安全》,探讨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個人的文明素質直接關系着國家甚至人類的安全。這些講座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啟發性 對提升學生的道德文明、文化修養起到了積極作用。一位本校畢業的大學生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征求杜光輝修改意見。杜光輝用了五個月時間,逐字逐句地幫着修改了三遍。後來小說順利出版,成為該校畢業大學生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得知黎族學生劉聖賀、李枕威的詩歌獲得樂東詩歌征文一二等獎,杜光輝立即聯系這兩位學生,贈送他們書籍,介紹他們參加各種文學活動,并向有關刊物推薦他們的作品;杜光輝還多次聯合校團委、人文社科學院等舉辦征文活動,針對參賽作品進行講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寫作技巧。教授許素萍為防疫心理輔導做出很大成績,杜光輝和學生采訪了許素萍,并親自修改事迹材料進行宣傳,獲得工會和群衆的好評。由于杜光輝退休後仍在教學和創作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2020年5月,獲評海南省“全省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  

   





  刊發于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作家通訊》2021年第10期  執筆:丁銳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