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教師主持承擔的多項國家級、部級人文社科項目一次性順利通過評審結項。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楊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山地民族岩畫研究》(項目編号:18BA015)、嶽朋雪博士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海南歸難僑六十年語言與文化适應調查研究》(項目編号:17CYY013)、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紀岩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号:20XJA710003)均順利結項。
楊超主持的《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山地民族岩畫研究》是我校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該項目一次性順利通過結項。該項目成果綜合自然地理條件和山地區域文化,從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山地的整體性、山地民族及其文化表現出發,通過對岩畫的田野調查和跨學科比較,結合相關文獻,對山地民族的岩畫遺址、技法、形式語言、意義和功能及分布規律等,進行了梳理和辨析。提出山地民族岩畫的“地方性”和“一緻性”及其所體現的民族交流與文化互動的“紀念碑性”,突破了以往的普遍認識,揭示出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岩畫藝術的文化傳統和文件交流背景下呈現出的基本面貌與特征,具有創新意義。
嶽朋雪主持的《海南歸難僑六十年語言與文化适應調查研究》一次性順利通過結項。該項目在對海南省歸難僑安置相關政策和海南歸難僑群體整體情況進行梳理的基礎上,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對比分析等田野調查方法,對海南歸難僑及其僑眷的語言使用、語言能力、語言态度等語言生活狀況進行調查研究,觀察其社會文化适應情況及地域認同、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揭示歸難僑從“邊緣人”到“主人”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歸難僑群體的語言文化适應研究為現代移民群體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豐富了社會語言學理論,促進了華僑華人研究,有助于人類學、社會學、曆史學等交叉學科研究。同時,該項目收集的第一手田野調查材料和個案分析研究可以為政府相關部門在解決國際難民安置問題、促進華僑農場改革發展、制定語言教育政策等方面提供參考,有助于築牢歸難僑群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他們在“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發展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李紀岩主持的《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研究》以“免予鑒定”方式順利結項。該項目着眼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中國共産黨人精神,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項目回應“在‘社會大課堂’中上好‘大思政課’”的“大德育”理念,聚焦紅色文化這一“社會大課堂”中最寶貴的文化資源,揭示了紅色文化育人的内在邏輯,闡述了青年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規律以及相應的紅色文化育人規律,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工作”三個維度深入探索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為主管部門推進紅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決策咨詢,為高校以紅色文化育人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實施方案。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組成員先後新主持立項省級課題11項,出版學術著作3部,在中央級報紙及相關學術期刊發表系列論文10餘篇。項目組及時将有關研究成果用于實踐,參與了多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件的起草與實施,推動了所在單位“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思政(實務)工作”的創新。
截至目前,我校今年共有7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順利通過結項,目前還有3項已在國家社科基金管理系統提交結項材料,涉及民族學、經濟學、語言學、藝術學、考古學、體育學、管理學等學科,其中有5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一次性通過結項。我校科研團隊承擔的項目能夠一次性結項和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順利結項,彰顯了項目負責人及其科研團隊的紮實學術水平和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是學校科研建設重視申報、強調過程、注重質量的突出表現。
學校将進一步加大建立相應激勵機制,突出我校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特色,持續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力度,組織引導專家學者形成科研團隊,以重大重點研究課題、标志性成果、重要獎項為突破口,推進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穩步發展。
相關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