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們大學生投身社會和體驗生活的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火熱的八月,我放棄了舒适的假期生活,帶着年輕人的蓬勃朝氣,走近社會,了解社會,深入社會,參加了學校的“百名校友訪談”活動,開始了我暑期實踐--校友訪談學習之旅。
這并不是我第一次經曆社會實踐活動,但這一次我的心情卻無比激動。對于大學而言,敢于挑戰自我是一種勇氣。我帶着好奇,懷着激動而忐忑的心情來到了采訪的所在地:東方市。激動的是我有機會向已經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前輩取經,而忐忑是出于不知如何與有着年齡和閱曆差異的校友交流,還糾結如何切入主題。意想不到的是訪談從一開始就很愉快,而我們之前的擔心都是多餘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一天的訪談很順利。蔣瑾學長愉快的接受了我們的談訪,見到學長,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平易近人。他講話趣味叢生,待人親切随和很熱情。那種親切感将我們之前的緊張和忐忑完全消除了。
在采訪校友的過程中,收獲的不僅僅是校友熱情的款待和不變的校友情誼,更多的是他們發自内心對我們的教導。
在我們采訪的校友中,不管是學長還是學姐,對我們的教導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趁着年輕、趁着在校一定要多多學習。别讓自己出社會後才後悔當初在學校沒有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學長學姐當時的大學生活與我們現在多彩斑斓的大學生活不同,他們當時的大學生活很簡單,他們都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在學校裡不停的汲取着新的知識,平時的娛樂活動就是在宿舍和舍友聊天;在校内運動運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圖書館埋頭苦學。環境影響人,也許是因為環境艱苦,或者是求學的機會來之不易,當時瓊州學院的學生成績都很優秀,從他們的身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他們當時奮鬥的身影。最讓我敬佩的是張文豔學姐,她大學期間四年沒有回過一次家,四年的大學費用都是自己掙的。在校期間在學習上刻苦認真,是所學專業裡的積極分子,曾獲得瓊州學院“三好學生标兵”和“國家勵志獎學金”。深得導師栽培和提拔,在校的刻苦學習和對專業知識的透徹掌握,為她在以後的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姐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依然能夠一心一意的精神感染并深深地鼓勵了我,不管在什麼樣的境地下,都要刻苦學習,打好基礎,學好專業知識,為将來儲蓄能量。從學姐和學長就業使我聯想到,在以後的畢業就業道路上,要想找到一份符合心意的工作,就必須抓緊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嚴格要求自己養成守紀、守時的習慣,培養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讓自己能在在校期間汲取更多養分,更充實。還要培養自己的競争意識來适應社會大環境。隻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就業質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機遇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
隻要還有明天,我們就應該學着奮鬥,學着努力,學着嘗試新的事物;而不是旁觀他人努力,祝福他人的成功。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好好利用四年的大學生活,結一張大而結實的網!
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在采訪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蔣瑾學長。教導我們在好好學習之餘,更強調讓我們在大學裡學會如何為人處事;認識到人與人交往才是人的存在方式。學會與人交往,必須把交往的願望變成實踐。在實踐中才能學會與人交往。其次,學會與人交往的基本道理,就要把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你需要别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待别人;也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将心比心。換位思考,既是一種做人的原則,也是做人的一個方法。在教學和教育中,有人主張用情境教育的方法,而情境教育法也就是這種換位思考的方法。學會換位思考,可以使人能夠從更全面更客觀的角度處理問題,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再次,要學會與人交往的藝術。與人交往,需要研究交往對象和交往的實際效果。經驗告訴我們,會不會與人交往,懂不懂與人交往的藝術,在交往的實踐中效果是不一樣的。有時你有良好的交往願望,但卻得不到好的交往效果。最後,學會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還要把握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主體獨立原則;自強原則;理解尊重寬容原則。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的,學長的教導引起了我的深思。大學,一個小社會,我們需要同舍友,班級同學處理好關系,将來才能在職場,在現實社會裡更好地與人交往。我們都同樣在校園度過最珍貴的青春,宿舍是我們的家,同宿舍的人就是我們的家人,至少大學四年我們要一起過。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而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不一樣,難免會造成生活中的摩擦,但是,隻要我們能夠互相諒解,這一切都不是問題,畢竟事在人為。
在這次與學長和學姐的交談中,越發感覺校友間情誼的真摯。暑期實踐留給我的記憶很美好而且給與我很多啟示,沒有過多的刻意去想,我在其中得到了什麼,因為我相信,真正收獲到的東西是無形卻影響人一生的,永遠受益!最後我感謝學校,感謝學院能夠給我們這次實踐的機會,并給予支持和鼓勵。也感謝和我一起的兩名成員,和大家一起齊心完成這次校友訪談的經曆很充實,我會一直銘記!
相關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