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校友風采->校友信息

實踐,是他鍛煉成長的重要途徑
作者:呂慧琳 劉少珠 陳焜 時間:2013-11-17

實踐,是他鍛煉成長的重要途徑

          ——訪2009屆校友徐家林

 

 

徐家林,男,陝西柞水人,就讀于瓊州學院05中文本4班,畢業于2009年,在校期間曾任系學生會宣傳部長,系學生會副主席以及系團委副書記;獲得了優秀學生幹部、社會實踐積極分子、十佳團員等榮譽稱号。畢業後與朋友合夥開公司,現為海南歐鼎商業藝術學校副校長,海口九鼎通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

 

——知識不能改變一個人的起點,但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終點。

——最好在大學四年内閱讀各類書籍500本。

——是瓊州大學成就了我。

 

由于徐家林到外地出差,所以本次專訪的主要方式是網絡采訪。但在徐家林空閑之餘,我們也當面聊過一次。身着白襯衫的徐學長,顯得成熟又穩重,在這一個多小時裡,徐家林親切的微笑和出于意料的善談,一下子把我們的距離拉近了起來。

與徐家林的聊天,首先是從對母校的記憶開始的,他有感而發到:“五指山校區的111台階、雄偉的圖書館、8樓的階梯教室、半山上的宿舍樓,還有夜晚太平溪的蛙聲……,母校的每一處對我來說都是既熟悉而又親切的!”原來,徐家林在日常工作之餘經常回母校,因此,相比畢業後就沒回過母校的其他人,他對母校顯得更為熟悉。

大學四年的時光如同白駒過隙般飛快,每個大學生在畢業之際,都必須像初生的牛犢一樣去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尋找出口,而剛畢業的徐家林也在求職和工作方面做過不少次的嘗試:他曾面試過瓊州學院的輔導員,很遺憾沒被錄取;也曾面試過三亞南山景區的宣傳策劃,但因為對對方所開出的薪酬不太滿意,也沒去;後在文昌孔子中學擔任教師職位,在那工作了三個月後辭職;接着在海南服裝工藝美術學校擔任了三年的教師職位,其中他跑遍了廣東、福建兩地。這三年來勤勤懇懇的努力,終于為他積累下充足的社會經驗,讓他有幸被朋友所認同,被朋友邀請作為事業合作夥伴,開始攜手創業。

創業的道路從來都是曲折不易的,徐家林從剛開始創業時的艱難,到現在創辦的“歐鼎藝術學校”日益發展,學校所涵蓋的範圍以及涉及的行業也在不斷的擴大,可以說,學校裡的每一片瓦、每一寸土都堆積了他和朋友滿滿的心血。當被問及最初打算創辦學校的原因時,他表示:“辦學不僅僅是機遇,而且跟專業相關,畢業不等于學習的結束,工作中反而需要知識。” 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生不逢時,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機會,但其實,這些人永遠無法了解,機遇隻寵愛有準備的人。人們缺乏的往往不是機遇,而是機遇來臨前的準備。徐家林之所以能夠穩穩的抓住機遇,正是因為他積蓄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準備,在朋友提出一起創業的時候,就恰巧有了創業的實力。在與徐家林的交談中,他幾次提到要多讀書。他說,他曾遇到過一位企業家,這位企業家的家中有一間書房,書房裡有一個占滿了整整一面牆壁的書架,書架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和雜志,并且在該企業家的手提包裡永遠都裝着書,在閑下來的每一刻,哪怕是幾分鐘,他都會拿出書來閱讀。之後,徐家林也開始向他學習,隻要在閑暇之餘都會用書籍來為自己的大腦補充養分。他說,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書中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知識又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

在歐鼎商業藝術學校工作以來,徐家林最感慨不已的就是“中職招生猶如戰争”。現在,教育機構和學校比比皆是,而生源并不多,這就使得中職學校招生的競争越來越激烈,每一年的招生入學季,中職學校之間就如同開展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對于所從事的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徐家林說:“中職學校泛濫,學生逐年減少,中職校35年面臨着重新洗牌;海南教育落後内地15年左右,我們正在轉型做基礎教育” 。秉承歐鼎商業藝術學校“簡單、感恩、成長”的辦學理念,徐家林以一種良好的品行,永不放棄、永遠學習的精神,以及充滿愛與激情的心态去對待目前所從事的工作。

畢業後一直都在私企工作的徐家林覺得,被學生們親切的稱呼為“徐老爸”和“徐老”,就是他這些年來所獲得的最大榮譽。“不要在意得到多少,付出了,自然會有收獲。為了錢而工作你就賺不到錢”——這是他對自己這些年工作經曆的總結。相信天道酬勤,不要太在意自己得到了多少,而是要在意自己在付出中學會了多少。

徐家林為何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就,這在他的大學生活中是有迹可循的。大學時候的他就是一位勤奮上進的學生幹部,曾擔任系學生會宣傳部部長、系學生會副主席,以及系團委副書記。他表示,擔任學生幹部的經曆鍛煉了他的組織能力,同時也提升了他的協調能力。憑借着領導老師的厚愛,以及學生會幹事們的支持,在大學期間,他曾策劃了系團委的一系列活動。談到這裡,徐家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到:“這些活動雖然從一開始到結束都不是特别的完美,但是在這些嘗試中我得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鍛煉;同時也知道了自己在溝通方面還存在很多的缺陷;在表達方面也有不足之處,從而促使我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改進”。大學期間,除了擔任學生幹部外,徐家林還積極主動的走入社會、了解社會,利用假期時間在三亞的旅遊景區做實習講解員。這些實踐經曆當然不僅僅隻是積累了工作經驗。在實習期間,他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而他從與别人的交往中學會了如何與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同時還懂得分析别人(學生和顧客)的心理。而這些優勢,在徐家林畢業後走向社會之際,無不展現了巨大的魅力,使他在同屆的畢業求職生中能夠脫穎而出。

現如今,事業正一步步發展的徐家林滿懷感激的說到:“是瓊州大學成就了我”。他說,“如果是在别的學校,我可能就得不到大學時那些學生幹部崗位,若不是在大學期間擔任學生幹部,我就不可能得到那麼多鍛煉的機會”。正是學生幹部的工作曆練,讓他從一名腼腆、話少的學生,慢慢蛻變成一名充滿激情和熱情的創業者。此外,對于母校帶給他的影響,他還補充到:“母校的老師們,在做人的方式和方法上都是我學習和借鑒的對象,對我畢業後的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幫助”。

從事教育事業多年的他,認為大一的教育重點為德育培養。“如何做人,如何給自己定位,如何在大學四年學到相應的技能,至關重要。目前有太多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标準是什麼?也不清楚。所以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用人單位找不到滿意的人才。”他還利用孔子的《論語》來闡述:首先是德行,其次是言語,再次是政事,文學排最後,就是說學生沒有修德行,後面的言語、政事、文學是不可以學的。徐家林鄭重的說到:“這才是真正的修學順序”。德行,代表的是人的本性——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行,就是要把人的這些天然品德在生活中做出來、行出來。行,還有不能停止的意思,所以德行的意思就是終生保持不變,不能停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做人資格的教育;言語,代表待人接物的能力;政事,代表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文學,代表的是知識、才藝和技能。其次,他認為學校開設的課程要與社會接軌。傳統文化目前在國内已經被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最後,他建議學校應适當增加在校社會實踐、專業見習的機會。

當被問及母校的在校生應該為找工作提前做哪些準備時,徐家林語重心長的說:“知識不能改變一個人的起點,但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終點!大學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儲備知識,所以,最好在大學四年内閱讀各類書籍500本,為以後的工作做鋪墊。關于做準備的問題,我個人的建議主要是有四點:第一,要學會做人,不貪圖小利,态度要積極,性格要開朗;第二,必須掌握紮實的基本功,即專業技能;第三,要積極進行實踐;第四,為求職提前準備好一頁簡曆。”

對于母校學弟學妹的寄語,他為此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從大一開始就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在大學的過程當中,沒有為自己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一旦大學畢業,随随便便找一個工作崗位,肯定做不好;接着是在大學過程中,一定要參加社會實踐,多到一些崗位鍛煉自己,無論是和所學專業相同與否的經驗;最後一點,如果你馬上要畢業了,那麼當我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一定不要想着賺多少錢,當你把一個事情做到最好、别人沒辦法替代的時候,你的價值自然就會提高。為什麼服務員的工資是最低的?因為他們的工作随時都可以被替代。

 

在采訪的最後,他也為母校成立六十周年獻上了自己真摯的祝福:“祝母校越辦越大,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