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建校70周年之際,著名作家杜光輝應邀參加了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山海流韻 薪火相傳”新時代人文社科高質量發展論壇暨校友返校思享會,并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認為學院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建設的曆史诠釋彰顯了人文精神,回顧了校友在文學創作中的突出成績,對學院未來辦學提出了殷切希望。現将演講内容全文刊發如下,以飨讀者:
大學,尤其是人文社科學院,應該是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因為,它研究的方向是人與自然、與社會、與自己内心世界的關系;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願望;強調人的社會性、關系性、組織性、協作性等公共性問題。
人文科學的教師必須具備當代知識分子的品質和精神,應該具備三個條件:一、承載人類創造的文化知識,并用将這些文化知識傳承下去;二、預警人類可能發生的災難,并抵禦這些災難;三、具備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敢于直言自己的見解。這三個條件是甄别真正的知識分子還是僞知識分子的分水嶺。
回歸我們的教學,“教”是輸出,教師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輸給學生;“學”是輸入,學生把教師傳輸給自己的知識吸納;“教學”兩字的組合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現代教學不僅要求我們每個師生要掌握知識譜系,更要熱愛我們所教授、學習的學科,并保持不懈的激情。沒有熱愛和激情,就不可能有持續的學習、探索、創造精神。人文學科的創造就是文學創作,以人類普世價值的善愛、互助、同情、憐憫為思想内涵的創作,善愛是我們走向社會,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我們從過去的中文系到現在的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無論是教師、學生都盡心盡力地傳承人文精神,履行當代大學教學的職責,盡到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我們的教學不僅給學生傳承知識譜系,更重視培養師學的善愛品行,對人文科學的熱愛,對人文創作的激情,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文學人才。
我校78級畢業生孔見,畢業後發展為著名作家、連續兩屆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海南作家協會主席。出版了《卑微者的生存智慧》《赤貧的精神》《我們的不幸誰來承擔》《海南島傳,一座島嶼的前世來生》,詩集《水的滋味》以及小說《河豚》等,其作品的轟動及本人在中國文壇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2024年調入學校,看到以中文系為主體的紅棉文學社非常活躍,經常邀請教師給他們做寫作輔導講座。海南省作協會員、三亞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我校畢業生羅丕智,在建校70周年征文中,抒寫了他們在校期間文學社團的活動,非常真實感人,特别提到畢光明教授對他們的輔導幫助。
我校畢業生李孟倫為中國作協會員、海南省詩歌學會主席,海南省作家協會理事,已出版詩集《青黃集》《走入世紀的瞳孔》《創世記》《在萬物入睡的地方》《煮海》《太陽風》和長篇小說《太陽之門》等。有詩歌被翻譯成英文、韓文、法文、俄文、越文、拉丁文等。榮獲海南文學雙年獎、海南省南海文藝獎、海南省“五個一工程”獎、當代詩人獎、2019年度最佳詩人獎、第三屆中國長詩獎、首屆國際雙語詩歌獎。
我校99級畢業生、黎族作家李喬飛的長篇小說《三亞藍灣之戀》、網絡小說《五指山,春雨無痕》,在海南文學界有較大的影響,被省作協吸收為會員。
還有黎族作家王蕾等被吸收為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2005年,03級學生吳興華創作了長篇小說《無花果》,這是海南大學生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授課教師逐字逐句地幫助修改并作序,出版後在中文系主任楊茲舉的支持下,校長齊見龍批給研讨會經費,聯系省作協在我校召開作品研讨會,省作協主席孔見、秘書長崽崽、著名作家蔡葩等人,專程從海口來到五指山參加研讨會。楊茲舉主任主持會議,魏副校長講話,02、03級、04級、05級、06級的學生參加,對後來的校園文學創作起到非常大的激勵作用。
我校畢業生、黎族第三代作家代表、中國作協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五指山作家協會主席唐鴻南,出版了多部詩集、散文詩集,其詩集《一個黎人的心經》出版後,引起較大的反響,入圍葉聖陶教師文學獎初評,我院退休教師為該詩集撰寫了評論《一個黎族詩人的行走筆記》。
中國作協會員、著名網絡作家、編劇、海南省作協理事、海南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鐘惠。在大學時期就進行文學創作,用稿費支持學費生活費,還能補貼家用。畢業後入職東方電視台,辭職後做自由撰稿人,現在是很有影響的作家、編劇。
我校畢業生、著名黎族詩人李星青,擔任樂東民族博物館館長,其作品多次獲得省市級獎勵。
我校畢業生、省作協會員、黎族詩人劉聖賀、李枕威其作品多次獲得省級、市縣級征文獎。
我調入學校時,我校隻有一個博士,四五個教授,五指山校區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班車攀山越嶺,跑海口需要6個多小時,一些新生到校後看到這樣艱苦落後的辦學條件,沒有報到就返回原籍,在海南高等院校棄學率最高。而同時期在海南高等教育有較大影響的海南大學文學院,擁有耿占春、多多等全國著名作家。我們和海大比較,地理位置、師資力量、科研設備、投入經費等方面有天地之别。我們一邊向海大學習,一邊發揚自己的長處,創造了大學生第一部詩集、第一部長篇小說。
近二十年來,我院入職了大量的博士生、引進了大量的高端人才,逐漸改變了我們在硬件方面的短闆,由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通中專生格為大專、本科,為海南,甚至全國培養了大量人文科學的人才。
挂靠在我院的海南省文學研究基地,其崗位職責主要有兩個:一、提升我校學生的文學創作激情還水平;二、扶持少數民族及周邊地區的文學創作活動。該基地自2011年建立到2023年,為我校學生舉辦公選課《小說創作》《生态的惡化與生态文學的興起》,輔導學生文學社體創作;該文學基地還組織了畢光明、楊茲舉、鄭力喬、杜梁、杜光輝團隊,精品課程《文學創作與欣賞》被教育部選入,全國高等院校現當代文學精品科目線上授課;該基地還為海南及周邊地區的業餘作家修改、輔導作品500萬文字左右,撰寫序言、評論40餘篇,舉辦、協辦文學研讨會5起,中國作家協會對該基地的活動在《作家通訊》作了專題報道。
我們人文學科學學院在教學活動中,不但重視對學生傳授人文科學的譜系,更注重培育教師和學生熱愛人文科學的激情,激情是一切創造的動力源。
這是我們人文科學學院的畢業生能湧現出如此多的優秀人才的根本原因。
祝願我們學校、我們學院,越來越好。
【杜光輝教授簡介】杜光輝8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850萬字作品,長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81部,被轉載30部,短篇小說37部,散文若幹,近30次獲得各類文學獎,被稱為“文壇上的長青樹”。
相關附件: |